3个方面掌握孟子的处事智慧,让自己终身受益|人生的底气2
本文字数7542,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。
阅读使人充实,分享使人愉悦。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,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。欢迎阅读,你离知识又近一步。点击【阅读原文】获取高清思维导图。
今天分享的书籍是《人生的底气2》
本书作者樊登,樊登读书APP创始人、首席内容官。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,主持过《实话实说》《十二演播室》《三星智力快车》等电视节目。出版著作《可复制的领导力》系列、《可复制的沟通力》、《樊登 讲论语》系列等。
在考虑问题时要有菩萨心肠,在解决问题时要使用金刚手段!樊登围绕认知格局、个人修炼、成事方法、识人用人、凝聚善意、正向成长、有效决策七个方面,选择《孟子》中的经典篇章,从当下生活的实际应用出发,具体阐释处事的智慧和成事的秘诀,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。
这是一本给年轻人的处事智慧书,帮助我们解决处事的困境,突破成事的瓶颈。本书开篇引出《孟子》的名言警句,然后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展开论证,文末点亮升华主题,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。
一个人的认知格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,樊登老师认为,人生有岸,但格局无涯。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,提升自己的认知格局,要知道,你就是你最大的底气。
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格局呢?我总结了3点给大家作为参考:拥有大局观、“利”为轻,仁心为重、找准定位,做自己擅长的事。
1、拥有大局观
把握局势,才能把握机会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有一句话:“体有贵贱,有小大。无以小害大,无以贱害贵。养其小者为小人,养其大者为大人。“
意思是说,身体四肢有重要的,也有次要的,有小的,也有大的,不要因为小的而损害大的,不要因为次要的而损害重要的。也就是说,我们做事情,要分清主次,不要只关注那些细枝末节,而是要关注自己内心宏大的部分,这样才能拥有大局意识。
比如,书中提到柯达公司。柯达刚开始出名的是柯达胶卷,1975年制造了第一台数码相机,其实这是一个改变影像行业认知的巨大商机。但是企业高层认为,这项技术短时间内无法给公司带来满意的利润,所以放弃了。
但是不是所有公司的眼光都这么差,索尼、富士等公司掌握了商机,大力投资研发数码技术,并以数码相机业务迅速占领了市场。而柯达公司后悔也来不及了,当他们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时,却发现对方已经掌握了行业内的顶尖技术,而自己已经望城莫及了。
因此,我们可以看出,一家企业或者一家企业的领导者的格局有多重要。书中提到,培养大局观上,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阅读和学习,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。
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经验,开阔视野,从王朝历史更迭中学习不同时期所做的不同选择,以及影响如何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,不失为一个好办法。
2、“利”为轻,“仁义”为重
不管是为人处事,还是创业,过于看重利益永远不会成功。孟子认为,以仁义为基础,才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关键。
《孟子·告子下》中记载过:宋牼将之楚,孟子遇于石丘,曰:“先生将何之?”
曰:“吾闻秦楚构兵,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。楚王不悦,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。二王我将有所遇焉。”
曰:“轲也请无问其详,愿闻其指。说之将何如?”
曰:“我将言其不利也。”
曰:“先生之志则大矣,先生之号则不可。
什么意思呢?宋牼准备到楚国去,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。孟子问:“先生准备到哪里去?”宋牼说:“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,我准备去见越王,劝说他罢兵。如果楚王不听,我准备去见秦王,劝说他罢兵。在两个国王中,我总会说通一个。”
孟子说:“我不想问得太详细,只想知道你的大意,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?”宋牼说:“我将告诉他们,交战是很不利的。”
孟子又说:“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,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。
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,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,于是停止军事行动;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,于是乐于罢兵。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,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,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,这就会使君臣之间、父子之间、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,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,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,是没有的。
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,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,于是停止军事行动;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,于是乐于罢兵。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,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,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,这就会使君臣之间、父子之间,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,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,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,是没有的。何必要去谈‘利’呢?”
很多人会说,工作不就是为了利益吗?但如果我们事事都以利益为先,失去仁义,总是想要打败别人,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形成惯性思维,一切以自我为中心,不给他人机会。
但是这种做法真的会让我们快乐吗?并不会,我们反而会感到焦虑。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想着是怎么打败别人,怎么获得好处,如果无法得到,那么心里就会不平衡,这样的状态怎么会快乐呢?
因此,书中提到,我们工作、交友要具有仁爱之心,能够与其他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,达到双赢。
3、精准定位,做自己擅长的事
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,许多年轻人离开校园后,突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了,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、能干什么。这是一个关于个人定位的问题。在当前这个不确定的时代,找准自己的位置,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大的人生课题之一。
比如,樊登老师自己。他当过中央电视台主持人,当过大学老师,做过餐饮生意,但真正让他倾注热爱并最终站在大家面前的,还是“讲书人”的身份。可见找准定位、找准赛道是多么重要。
找准了自己的定位,再努力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,直至做到极致。但是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元化,但是又无法做得精通,做什么都是半杯水的状态。当然,多元化并不是不好,但是如果你无法站得住脚,盲目涉足,导致四处碰壁,那么就是徒劳。
孟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有布缕之征,粟米之征,力役之征。君子用其一,缓其二。用其二而民有殍,用其三而父子离。”意思是说,国家在发展过程中,有征收布帛的赋税,有征收粮食的赋税,有征收人力的赋税。君子会在三者之中选用一种,另外两种不同时使用。如果同时使用了两种,百姓就会饿死;如果同时使用了三种,那就是父亲顾不了儿子,儿子顾不了父亲了。这个时候,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,根本无法正常运转。
放在我们个人身上,这个道理同样适用。你选择做自己最擅长的那件事,就能做到极致;你两件事同时做,可能做得就都没那么好;你三四件事一起做,那肯定哪件事都做不好。说到底,我们还是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,做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事,不要轻易触碰与自己主业方向不相关的业务。
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成就,决定了他的做事风格。当我们能够抛开一己之私利,才能成为真正有境界、有格局的人,也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,做到舍“小勇”而得“大勇”。
想要成事,光靠自己是远远不够的,而是需要团队合作,得到他人的帮助才行。作为管理者,需要做的是要懂得识人、用人,这样才能提升团队的主动能动性。
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•德鲁克曾说:管理的本质,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。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,创造价值,为他人谋福祉。用什么来激发下属的善意呢?那就是用管理者的善意激发下属的善意。具体应该怎么做呢?
1、德行为先,能力为后
不管是管理者,还是普通人,我们做事必须以德服人。首先要把人做好,你的人品好,德行好,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;别人信任你,才愿意尊重你,帮助你。
樊登老师说:我在跟身边的人交往或共事时,通常都会把对方的德行放在首位,把能力放在后面。德行不行,能力再好,我也不愿意跟这样的人打交道,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,他可能就会算计你一 把,跟这样的人共事心里不踏实。相反,能力差一点而德行很好 的人,做事可能没那么完美,但你跟他合作会感到放心、踏实。
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。”意思是说,才能是德行的凭借, 德行是才能的统帅。司马光理想的选人、用人标准就是德才 兼备,有德无才者次之,无德无才者又次之,最不能用的就是 有才无德的小人。
历史上这样的人有很多,比如秦朝的李斯, 荀子的弟子,写得一手好文章,他写的《谏逐客令》还一度入 选了中学课本。他还写得一手好字,现在泰山的岱庙里还有他 留下的手迹呢。但这个人就没有德行,他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,同意赵高害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,立胡亥为秦二世,最终葬 送了大秦王朝。
所以,司马光认为,用人当先求有德,若才德 不能双全,那就“宁舍才而取德”。但是,这里有个问题,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他的工作表现、做事风格等体现出来,但是他的品行却可能隐藏得很深,不容易辨识。这时,我们该怎么办呢?关于这个问题,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就曾经讨论过。
有一次,万章问孟子:“尧把天下交给舜,有这么回事吗?”
孟子回答说:“不是这样的,天子是没有权利把天下交给他人的。”
万章又问:“那么舜得到的天下是谁给他的呢?” 孟子回答说:“是上天交给他的。” 万章接着问:“上天是怎么交给他的?是反复叮嘱告诫后交给他的吗?”
孟子回答说:“不是这样的。上天并没有说话,只是用行动和事迹来表示罢了。”
万章就接着追问是什么样的行动和事迹,孟子继续给他解释说:“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,故曰:天不言,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。”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,尧所做的是把舜推举出来,给他表现的机会,看上天接不接受;让天下的老百姓来考察他,看老百姓接不接受,然后再根据这些来对舜做出一个判断。
万章接下来又问:“那上天和百姓接受舜之后,具体都发生了哪些事?”孟子就又向他解释,比如让舜来主持祭祀,所有的神明都来享用;让他来主持政务,所有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,百姓也感觉到安居乐业。从这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,上天和百姓都接受了舜。
我们发现,要识别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,或者德才兼备,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他身边人的表现。要知道,知人善用,才更易成功。
2、善于用人所长
我们经常听一句话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。要想把事情做成,就必须学会放低自己的身段,多听专业人士的意见,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。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、潜能和积极性。而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擅长并且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。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中说过一句话:“有大人之事,有小人之事。且一人之身,而百工之所为备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,是率天下而路也!”孟子认为像上古圣人那样又要治理国家,又要参加生产劳动,甚至还要自己做饭吃,是混淆了“大人”与“小人”(统治者与被统治者)各自的事务,不利于治国。
放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,很多领导者不放心员工,害怕员工做不好,总是自己亲力亲为,不但自己的事情做不好,你对员工的指导很可能还没有员工本身的方法好。因此,我们要学会善于用人所长,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,激发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,各司其职才是最有效果的。
3、激发和释放他人善意
在用人的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和释放他人的善意,只有这样我们在做事时,才能赢得人心,赢得更多人的帮助。管理的核心是什么?应该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和信任员工,平等的对待员工、虚心接纳员工的意见,让员工得到应有的尊严。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,员工的内心自然会感动,也更愿意与你同甘共苦。
《孟子·告子下》中提到:孟子曰:“好善优于天下,而况鲁国平?夫苟好善,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。“
意思是说,孟子说:“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,何况治理鲁国呢?假如喜欢听取善言,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,愿意来投奔他,向他贡献自己的才能。也就是说,治理国家,不是靠为政者一个人的能力,而是靠大家集思广益。
同样的道理,一个人的成功,从来不是靠一个人的能力,而是因为我们身边汇集了很多能力强的人,同时我们愿意听大家的意见,这样才能获得成功。
要做成事,首先要先修身。当自己的认知格局得到提升以后,自己的能力足够时,我们做事才能事半功倍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成事呢?我来分享其中4点:做好自我管理、要有足够的耐心、擅于变通、拥有菩萨心肠,金刚手段。
1、做好自我管理
其实,人生中最大的压力是管好自己。那些优秀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点:擅长自我管理。他们遇到问题时,很少会先去责备别人,而是从自身找原因、找方法。
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事情都管理不好,就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扰,以致于计划不能顺利执行,目标也达不到,这样是无法成事的。当我们把自己管理好,才有可能处理好生活、工作、事业方面的问题。
因此,管理大师彼得·德鲁克说: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成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,能够成为卓越的管理者已经成为个人获取成功的主要标志。
2、要有足够的耐心
生活、工作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困难,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很难一步到位,必须一点一点去攻克难关,这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的。
孟子曰:“所就三,所去三。迎之致敬以有礼,言将行其言也,则就之;礼貌未衰,言弗行也,则去之。其次,虽未行其言也,迎之致敬以有礼,则就之;礼貌衰,则去之。其下,朝不食,夕不食,饥饿不能出门户。君闻之曰:‘吾大者不能行其道,又不能从其言也,使饥饿于我土地,吾耻之。’周之,亦可受也,免死而已矣。”
大致意思是:
陈子说:“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出来做官?”
孟子说:“就职的情况有三种,离职的情况也有三种。有礼貌地恭敬来迎,对他的言论,又打算实行,便就职。礼貌虽未衰减,但言论已经不实行了,就离开。
其次,虽然没有实行他的言论,但还是很有礼貌地恭敬相迎,也可就职;礼貌衰减,就要离开。
最下等的,早晨没有吃,黄昏也没有吃,饿得不能够走出住屋,君主知道了,便说:‘我不能实行他的学说,又不听从他的言论,使他在我的国土上饿肚子,我引以为耻。’于是周济他,这也可以接受,免于死亡罢了。”
在孟子看来,以上三种境界最低的是第三种,活着就好。再上一层,才会受到尊重,再上一层就是自我实现的层次了。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很多人认为,做一件事情,周围的人就都应该配合自己,如果别人不配合,自己一生气就不干了,也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的格局。
在职场中也是同样的道理,如果你想要推行一个政策,如果身边的人不配合,你立刻撂挑子走人,那么就算你有天大的才华,也不可能发挥出来。
其实在职场中遇到问题,我们应该静下心来,思考是什么原因大家不配合,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应对各种困难,一步步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头脑发热,直接走人。
3、擅于变通
根据《孟子》中记载:齐国稷下学宫里有个名叫淳于髡的辩士,有一天,淳于髡问孟子说:“男女授受不亲这件事,符合礼法规定吗?”孟子给出了肯定回答。
淳于髡又问:“那如果嫂子掉到河里,快要淹死了,你要不要伸手把她拉上来呢?” 这个问题听起来就是个坑:既然男女授受不亲,那你就不能触摸女子的手,但你不去救人,嫂子就会被淹死,这时该怎么办?
但是,孟子的回答却很具变通性,他说:“嫂子掉入水里, 不去拉她,就是豺狼的行为。男女授受不亲,这是礼制;嫂子落水而伸手援救,这是一种通权达变。”面对有生命危险的人时,肯定要先救人,礼制必须先放在一边,人要学会变通才行。
这时,淳于髡又顺势提了一个问题:“现在天下也溺在水里了,先生为什么不去救援呢?”淳于髡认为,孟子作为一个厉害的大儒,却不愿意做官,不愿意伸手援救天下,这很说不过去,所以又挖了个坑让孟子跳。
孟子说: “天下溺,援之以道;嫂溺,援之以手。子欲手援天下乎?”天下溺水,要用王道去挽救;嫂子溺水,要用手去救。难道你想让我用手去挽救天下吗? 孟子反唇相讥,既让淳于髡无话可说,也体现出了自己善于变通的处世智慧。
孟子不是腐儒,而是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。人活于世,本来就有可为、有不可为,面对不同的问题,应对策略也是不同的,这种机变与权变的做法被称为“权变理论”。
它的核心观点就在于,一个人在做事时,必须根据环境、条件的变化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和安排。换句话说,就是不能认死理、钻牛角尖,而是要善于变通,能够随机应变,适应外界变化,不断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,或者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合的环境当中,否则,事情就可能陷入僵局。
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千变万化,充满了不确定性,经营人生应该像带兵打仗一样,既要面对客观环境, 也要考虑主观条件,我们改变不了外部的客观环境,如社会环境、趋势变化等,那就只能从主观上学会不断变通,根据外界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,随机应变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。一个人如果学会了通权达变,以不变应万变,也就掌握了经营自己人生的精髓。
4、菩萨心肠,金刚手段
曾国藩为政期间,经常要外出带兵打仗,但由于他自幼学的就是一些儒家仁爱的观点和主张,所以每次上战场杀敌,凯旋后,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,觉得自己杀人伤人太多了,很不好。
他的一位朋友知道这件事后,就送给他一副对联,写的是:“用霹雳手段,显菩萨心肠。”曾国藩看到后,很是感慨,自此就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。
这副对联其实是说,我们对人对事要分清主次。做人,肯定要慈悲为怀,要有菩萨心肠;但做事的时候,就需要使用一些铁腕手段、霹雳手段。善于做人做事的人,就算是实施一些铁腕手段,也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。
孟子曾说:“以佚道使民,虽劳不怨;以生道杀民,虽死不怨杀者。”为了让百姓生活安逸而驱使百姓从事劳役,百姓即使劳累,也不会怨恨;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去杀那些不得不杀的人,被杀的人虽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。这一点放在现在同样说得通。
比如,我们今天要创业,如果发现一起创业的人不适合这份事业,为了整个团队的发展,可能需要解雇他,这就相当于古代人说我要动手杀人了。那么怎样解雇这个人,才不会让他怨恨你呢?
我们知道,如果团队中某个成员与整个团队的努力方向不一致,就会增加团队的内耗,你本来每天应该想着如何让团队变得更好、发展更快,现在却要每天想着怎么去调和内部矛盾,这就容易错失很多宝贵的发展机会。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,你就需要采取点“金刚手段”,对团队成员做一些调整也是完全正常的。以这样的方式去解雇人,就能比较好地顾及被解雇者的面子,不至于招致对方的怨恨。
经营人生也是如此,如果我们平时能帮助别人时,就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;如果不能帮助,就坦然、直接地拒绝对方,让对方寻找其他的出路。这样看起来很无情,其实恰恰是为了自己好,也为了大家好。这才是“大善”。
总的来说,在考虑问题时要有菩萨心肠,在解决问题时就要使用金刚手段。遇到困难时, 也不要一味地含含糊糊,必须采用干脆、有效的策略去解决。但在考虑问题时,就要尽量照顾到方方面面的诉求,不要图一时痛快,留下难以弥补的后患。
最后,就是我们需要拥有敢于做事的勇气,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和才能,把事情做成。人类社会不就是因为不断地创新和变化,才有了现在的繁荣富强吗?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获取高清思维导图
往期推荐
3个方法解除无用的心理防御,成就更强大的自己|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
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,成为有价值的人?|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(初中版)
3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,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功|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
4个层面帮你摆脱自我否定,活出闪闪发光的自己|冒名顶替综合征
3个方面掌握孟子的为人智慧,让你的人生境界提升一个层次|人生的底气